
中國劇在海外市場正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。近期,有報道稱“C-Drama”(Chinese Drama,中國電視?。┏蔀楹M庑聼嵩~。在海外社交平臺上,“C-Drama”話題下已有數百萬個帖子,在東南亞、日韓等地的多個新媒體平臺,中國劇出現了“霸榜”現象。
海外觀眾為啥迷上中國???獨一無二的故事魅力是關鍵?!稇c余年》《藏海傳》等既扎根中國文化傳統(tǒng),又蘊含人類共通的情感價值,特別是古裝題材,通過精致還原古代場景、服飾和禮儀,為海外觀眾提供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。制作水平日益精良,也是中國劇圈粉海外觀眾的重要因素。近年來,中國頭部劇集的單集投資達千萬元級別,這些投入直接體現在服化道、場景搭建、后期制作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電影級畫質征服了全球觀眾。
中國劇“圈粉”世界,是中國文化揚帆出海的一朵醒目浪花。這些年,網劇、網文、網游風靡海外,微短劇、潮玩吸引全球粉絲,中國文化出海浪潮迭起。據商務部統(tǒng)計,2024年,我國文化貿易總額達1.4萬億元,文化產品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勁競爭力。放眼全球,文化貿易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,圍繞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。韓國宣布到2027年將文化內容出口額提高到250億美元;日本推出“酷日本”戰(zhàn)略加速文化產品輸出;美國流媒體巨頭也在持續(xù)加大全球內容投入。我們該如何把握機遇,進一步擴大優(yōu)勢?
從“單向輸出”升級為“深度共創(chuàng)”。文化出海既要“走出去”,還要“走進去”。以近期熱播的《三十而已·曼谷篇》為例,泰版改編“入鄉(xiāng)隨俗”,充分融合本土元素,在人物設置、情節(jié)走向和戲劇沖突等方面,進行深度“二創(chuàng)”。這種共創(chuàng)“中國主控海外制作”模式,一方面將中國成熟的創(chuàng)作理念和工業(yè)標準輸出海外,另一方面也通過海外經驗汲取創(chuàng)意靈感,反哺國內IP開發(fā)。中國劇出海從單純的版權售賣升級為IP開發(fā);泡泡瑪特不斷在IP的藝術設計中融入國際化元素;網文平臺推動作家與海外讀者互動創(chuàng)作。研究不同市場受眾偏好,充分融合當地文化,在精準傳播上下功夫,可以為文化出海提供新思路。
數智賦能成為未來競爭的核心變量。借助數字化運營,中國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海外持續(xù)火爆;閱文基于AI大模型工具,賦能網文作品“一鍵”出海。這些成功樣本,都少不了數智技術加持。文化企業(yè)要把握機遇,讓數智技術推動文化產業(yè)全鏈條創(chuàng)新升級,為文化貿易提供更廣闊的發(fā)展空間。隨著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,數字平臺在文化出海中的角色正從“渠道”向“引擎”升級。從ReelShort在歐美微短劇市場獨占鰲頭,到TikTok上的“中國旅游”話題播放量突破10億,再到起點國際吸引全球超3.5億用戶,這些案例都離不開數字平臺的推動。下一步,要讓平臺企業(yè)充分融入當地數字經濟發(fā)展,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融進去”,為推動文化出海發(fā)揮更大作用。
只有擁抱變化、堅持創(chuàng)新、開放合作,才能在文化產業(yè)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隨著“軟實力”“硬科技”雙輪驅動,我國在全球文化貿易格局中必將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。(本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姜天驕)